心理疾病常见的症状主要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思维紊乱、行为异常、躯体不适等。心理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脑部病变、心理创伤、长期压力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医评估。
持续两周以上的显著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为兴趣减退、自我否定、悲观绝望等。可能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常伴随睡眠障碍或食欲改变。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米氮平片等药物调节神经功能,同时需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会出现过度担忧、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亢进症状,惊恐发作时可有濒死感。与杏仁核过度激活相关,应激事件可能诱发症状。劳拉西泮片、盐酸帕罗西汀片、丁螺环酮片等药物可缓解急性发作,放松训练和正念疗法有辅助效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逻辑混乱、妄想幻觉等阳性症状,可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或坚信被监视。与多巴胺系统失调和脑结构异常有关。常用奥氮平片、利培酮口服液、阿立哌唑口崩片等抗精神病药物,需长期维持治疗防止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会出现活动增多、冒险行为等表现,而抑郁期则动作迟缓。与生物钟紊乱和神经可塑性改变相关。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喹硫平片等心境稳定剂可控制症状,需建立规律作息。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反复出现头痛、胃肠不适等查无实症的躯体症状,与情绪躯体化转换有关。度洛西汀肠溶胶囊、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等药物可改善症状,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效果更佳。
心理疾病症状具有个体差异性,建议出现相关表现时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日常保持规律运动如瑜伽或快走,保证7-8小时睡眠,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和坚果。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调节压力,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支持而非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