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会使肠道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肠黏膜溃疡等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可向近端扩展至全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可达数次至数十次。腹泻主要由肠道炎症导致水分吸收减少和肠蠕动加快引起。粪便多呈糊状或水样,严重时可出现水样泻。腹泻症状在疾病活动期加重,缓解期可减轻或消失。
肠道黏膜炎症和溃疡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和血管通透性增高,使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脓血。轻者仅在粪便表面附着少量黏液和血液,重者可排出大量脓血便。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之一,可帮助与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
患者常表现为左下腹或下腹部隐痛或绞痛,排便后可暂时缓解。腹痛程度与炎症活动度相关,轻者仅有轻微不适,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腹痛主要由肠壁炎症刺激和肠管痉挛引起,严重时可伴有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即使直肠已排空仍感觉有便意。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导致直肠敏感性增高所致。里急后重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频繁如厕但每次排便量少。
内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形成,溃疡多表浅呈点状或片状分布。随着病情进展,溃疡可融合扩大,严重者可导致肠壁全层炎症。肠黏膜溃疡是疾病活动的直接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高纤维和乳制品等可能加重症状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规范用药是控制疾病的关键。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