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可能由生理变化、心理因素、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环境干扰等原因引起。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症状,长期失眠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并加重基础疾病。
老年人睡眠结构随年龄增长发生改变,深度睡眠减少,褪黑素分泌下降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夜间易醒、清晨早醒。可通过白天适度晒太阳、固定作息时间帮助调节生物钟,避免午睡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独居孤独感或对健康的过度担忧可能引发焦虑抑郁情绪。这些心理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入睡时思绪纷乱。建议通过社交活动、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炎夜间加重,心血管疾病引发胸闷心悸,前列腺增生导致夜尿频繁,均会中断睡眠。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病变也可能干扰睡眠调节。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关节痛,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症状。
部分降压药如美托洛尔片可能引起噩梦,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会导致兴奋,茶碱类平喘药如氨茶碱片可能延长入睡时间。建议记录用药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污染、床垫不适等外部因素会降低睡眠质量。温度过高或过低、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也会干扰入睡。应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室温控制在20-24℃,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蓝光。
建议老年人晚餐不宜过饱,睡前可饮用温牛奶或食用少量坚果。白天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活动。若失眠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情绪低落、日间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日常可通过冥想、温水泡脚等方式放松身心,建立床铺与睡眠的条件反射,避免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