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可能由感染、激素使用、应激反应、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长期偏低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提示潜在血液系统疾病。
1. 感染
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生成,表现为发热、乏力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
2. 激素使用
糖皮质激素会直接抑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常见于哮喘、过敏性疾病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调整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用药方案。
3. 应激反应
严重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会导致暂时性偏低,伴随心率增快、血压升高。通常应激源消除后可自行恢复,无须特殊干预。
4. 骨髓抑制
化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全血细胞减少。需升白细胞治疗,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
长期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02×10⁹/L建议血液科就诊,日常注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及苯类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