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中毒的中毒机理是什么

关键词: #中毒
关键词: #中毒
氨气中毒主要由呼吸道吸入高浓度氨气引发,其机理包括直接腐蚀作用、细胞代谢障碍和炎症反应。预防需加强通风防护,治疗以脱离接触、支持治疗和药物干预为主。
1.直接腐蚀作用
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铵,具有强碱性。接触湿润的呼吸道黏膜后,会溶解细胞膜脂质,导致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临床表现为口腔、咽喉烧灼感,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急救时需立即用2%硼酸溶液冲洗接触部位,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
2.细胞代谢障碍
氨分子进入血液后干扰三羧酸循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这种生化干扰导致ATP合成减少,细胞钠泵功能障碍,引发脑细胞水肿。中毒者可能出现嗜睡、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静脉输注20%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同时补充ATP和辅酶A改善细胞代谢。
3.炎症级联反应
氨气刺激肺泡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6等炎性因子,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可见弥漫性浸润影。治疗需早期使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配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清除炎性介质。机械通气时采用小潮气量策略,防止气压伤。
氨气中毒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空气中浓度超过350ppm即可能致命。工业生产中应安装氨气报警装置,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家庭使用含氨清洁剂时保持环境通风,溅到皮肤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需立即送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