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方法是什么?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针对性治疗,轻症以补液和饮食调整为主,重症需抗生素干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补液防脱水、抗生素治疗(如诺氟沙星、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对症止吐止泻(蒙脱石散、洛哌丁胺)。
1.补液治疗
脱水是食物中毒最需紧急处理的问题。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ORS),每袋冲调250ml温水,少量多次饮用。严重呕吐或脱水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儿童按20ml/kg体重快速补液。居家可自制糖盐水(500ml温水+1.75g盐+20g白糖)应急。
2.病原体针对性用药
沙门氏菌感染首选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500mg/日),儿童孕妇改用三代头孢(头孢克肟8mg/kg/日)。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需联合多西环素(200mg/日)和氨基糖苷类。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中毒以对症为主,抗生素无效。用药前应进行粪便培养,疗程通常5-7天。
3.症状管理方案
水样便可用蒙脱石散(成人3袋/日)吸附毒素,血便禁用止泻药。呕吐剧烈者肌注甲氧氯普胺10mg。发热超过38.5℃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忌用布洛芬以免刺激肠胃。发病期间采用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
4.重症识别标准
出现持续高热(>39℃)、血便、意识模糊、少尿等表现需立即住院。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能需手术清创,肉毒杆菌中毒要注射抗毒血清。孕妇、婴幼儿及免疫缺陷者出现任何症状都应就医,李斯特菌感染可导致流产或脑膜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病原体并预防并发症。所有患者在症状消失后仍需随访粪便检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日常注意食物冷藏保存、充分加热,海产品需60℃以上加热10分钟以上才能杀灭副溶血性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