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什么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直至瘫痪。病因涉及遗传、环境、生理等多因素,目前无法治愈但可通过药物、康复治疗延缓进展。
1. 遗传因素
约5%-10%的ALS病例为家族遗传性,与SOD1、C9ORF72等基因突变相关。基因检测可帮助明确遗传风险,建议有家族史者进行遗传咨询。
2.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重金属(铅、汞)、农药或头部外伤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职业暴露人群需做好防护,避免有毒物质接触。
3. 生理机制异常
谷氨酸兴奋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导致运动神经元死亡。利鲁唑可通过调节谷氨酸水平延缓病情,需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4. 病理发展过程
早期表现为手脚无力、肌肉跳动,逐渐进展至吞咽困难、呼吸衰竭。多学科管理是关键,包括呼吸支持(无创通气)、营养干预(经皮胃造瘘)及心理辅导。
治疗方法:
- 药物:利鲁唑、依达拉奉可延缓病程;巴氯芬缓解痉挛。
- 康复:每日关节活动度训练、辅助呼吸肌锻炼。
- 护理:使用防褥疮床垫,每2小时翻身一次。
ALS患者需定期随访神经科,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生存质量。社会支持体系如渐冻人关爱协会能提供实用资源,家属应学习护理技巧与应急处理。尽管疾病不可逆,综合治疗能帮助患者维持更长时间的功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