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

急性肠炎与慢性肠炎可通过病程长短、症状特点、病因差异、检查结果及治疗反应五个方面进行区分。
急性肠炎起病急骤,病程通常在2周以内,多由短期感染或饮食不当引发。慢性肠炎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反复发作,常见于炎症性肠病或长期免疫异常。
急性肠炎表现为突发腹痛、水样腹泻伴呕吐,可能伴有发热;慢性肠炎以间歇性腹痛、黏液便或血便为主,常伴随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
急性肠炎多与病毒(如轮状病毒)、细菌(如沙门氏菌)感染或食物中毒有关。慢性肠炎通常由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部分与肠道菌群长期失衡相关。
急性肠炎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升高,粪便检测可见病原体;慢性肠炎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糜烂、溃疡或息肉形成,病理活检能明确炎症类型。
急性肠炎经补液、止泻等对症治疗3-5天明显好转;慢性肠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症状控制后易复发。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慢性期建议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如蒸鱼、蛋羹。规律记录排便情况,慢性患者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出现持续发热、便血或脱水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