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症状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疱疹、发热、拒食、流涎等症状。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发于6个月至5岁儿童,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口腔黏膜出现针尖大小的透明水疱,多分布在牙龈、舌缘、颊黏膜等部位。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有红晕。溃疡可引起明显疼痛,导致患儿哭闹不安。疱疹性口腔炎引起的溃疡通常7-10天可自行愈合,无须特殊处理。
患儿可出现38-40℃高热,持续2-3天。发热通常出现在口腔疱疹前1-2天,是病毒感染的全身反应。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或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退热治疗。
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常表现为拒食、进食时哭闹。家长可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果泥等,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加重疼痛。严重拒食导致脱水时,需及时就医补充电解质。
口腔疼痛刺激唾液分泌增加,患儿可出现明显流涎现象。唾液可能刺激口周皮肤引起红肿,家长需用温水轻柔清洁口周,保持皮肤干燥。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促进溃疡愈合。
部分患儿可伴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淋巴结肿大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通常随病情好转逐渐消退。若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2周或出现化脓,需警惕继发细菌感染,应及时就医。
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轻柔漱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热、过酸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进食情况,出现持续高热、嗜睡、尿少等脱水表现时需及时就医。患病期间应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