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什么症状

关键词: #症状
关键词: #症状
孢子丝菌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结节、溃疡、淋巴管炎等,早期症状为无痛性红色丘疹或皮下肿块,逐渐发展为溃疡或沿淋巴管扩散。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真菌病,常见于皮肤外伤后接触土壤、植物或动物。症状发展可分为皮肤固定型、淋巴管型和播散型,皮肤固定型多表现为局部结节或溃疡,淋巴管型可见沿淋巴管分布的串珠状结节,播散型可能累及骨骼、关节或内脏器官。
皮肤结节是孢子丝菌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多出现在四肢暴露部位。初期为无痛性红色或紫红色丘疹,质地坚硬,表面可能伴有轻微鳞屑。结节会逐渐增大形成直径1-3厘米的肿块,中央可能坏死形成溃疡。皮肤结节通常单发,常见于手指、手背等易受外伤部位。病理检查可见真皮层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特殊染色可发现酵母样真菌孢子。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边缘隆起的慢性溃疡,溃疡基底呈肉芽肿样改变,表面覆盖黄褐色痂皮。溃疡周围皮肤可能出现卫星状排列的次级结节,愈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溃疡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申克孢子丝菌,组织病理显示假上皮瘤样增生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未经治疗的溃疡可能持续数月不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
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特征为沿淋巴管走向出现串珠状排列的皮下结节,从原发灶向近心端延伸。受累淋巴管呈条索状硬化,局部皮肤发红发热但疼痛不明显。淋巴结通常不受累,这与细菌性淋巴管炎不同。淋巴管炎进展缓慢,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若不治疗可能导致淋巴回流障碍。
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少见但较严重,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表现为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真菌通过血行播散至肺、骨、脑膜等器官。肺部感染可见咳嗽、胸痛,影像学显示肺浸润或空洞;骨关节感染表现为局部肿胀、活动受限;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引起头痛、意识障碍。播散型需要系统性抗真菌治疗。
免疫功能正常者可能出现黏膜孢子丝菌病,表现为口腔、鼻腔或结膜的无痛性溃疡。儿童患者常见面部病灶,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有关。少数病例可发生孢子丝菌性关节炎或眼内炎,表现为关节积液或视力下降。职业接触土壤、植物的患者可能出现多发性皮肤病灶,需要与皮肤结核、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鉴别。
孢子丝菌病患者应保持病灶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日常需减少皮肤外伤风险,从事园艺或农业劳动时应穿戴防护手套。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功能。饮食上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增强免疫力。出现新发皮肤结节、发热或病灶快速扩散时需及时复诊,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进行系统性真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