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关键是

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识别、及时使用抗生素、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纠正内环境紊乱以及防治并发症。主要有抗菌药物治疗、液体复苏、呼吸循环支持、营养支持和并发症管理等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确诊后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临床常用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联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覆盖常见菌群,严重感染可加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用药前需完成血培养检查,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方案。早发型败血症多与母体感染相关,晚发型可能与院内感染有关。
休克患儿需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10-20毫升每千克体重分次输注。监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和血压等指标,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多巴胺维持灌注压。需警惕肺水肿和低钠血症,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纠正酸碱失衡。
出现呼吸窘迫需给予氧疗或无创通气,严重者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维持氧分压在60-80毫米汞柱。循环不稳定者可考虑使用注射用肾上腺素,合并持续肺动脉高压时可能需要吸入一氧化氮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首选母乳喂养。重症患儿可经鼻胃管微量喂养,逐步增加奶量。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需给予肠外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监测体重增长曲线,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
常见并发症包括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脑膜炎患儿需延长抗生素疗程至21天,休克患者需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凝血功能障碍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高胆红素血症需光疗。定期评估各脏器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进食、精神状态等变化,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导管相关感染风险。恢复期定期随访生长发育情况,评估神经系统后遗症。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免疫保护,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院后按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脏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