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是什么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偏高是血脂异常的一种表现,主要反映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遗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或代谢性疾病均可导致LDL-C升高,需通过药物、饮食调整及生活方式干预综合管理。
1. 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LDL受体功能缺陷,血液中LDL-C清除能力下降。此类人群需早期筛查,必要时联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治疗。
2. 饮食不当
长期高饱和脂肪(如肥肉、黄油)及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摄入会促进肝脏合成LDL-C。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①每日摄入坚果30克(如核桃、杏仁);②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③每周吃2次深海鱼(如三文鱼)补充Omega-3脂肪酸。
3. 代谢异常
肥胖、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干扰脂质代谢。体重指数(BMI)超过24者需减重,通过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结合抗阻训练(深蹲、平板支撑)每周2次,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并降低LDL-C。
4. 病理因素
脂肪肝、慢性肾病等疾病会继发血脂异常。轻度脂肪肝患者需戒酒并控制果糖摄入,慢性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诺贝特等贝特类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5. 药物干预
对于LDL-C≥4.9mmol/L的高危人群,他汀类药物是首选,如瑞舒伐他汀(5-10mg/日)。若出现肌痛副作用可换用匹伐他汀,合并甘油三酯升高者联用非诺贝特。治疗期间每3个月复查血脂四项。
定期监测LDL-C水平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至关重要。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血脂检测,已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需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吸烟者应立即戒烟,烟草中的丙烯醛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胆固醇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