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冬天来了,心脑血管病患者谨防“胡乱进补”
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脑血管疾病尚未发生或处于亚临床阶段时,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通过控制或减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对于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强调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循环药物,有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预防脑血管疾病,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八种危险因素均可预防,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经发生了脑梗死的患者采取防止措施,目的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梗死的复发,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有两个,一、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提倡有效药物。有效剂量。
冬天来了,心脑血管病患者谨防“胡乱进补”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需要进补。古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而如今生活条件优越,因盲目“贴秋膘”“冬季进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心脑血管病患者在深秋是否适合“贴秋膘”“冬季进补”。1、为什么不要盲目进补其实想利用“贴秋膘”“冬季进补”把之前下降的体重给补回来,在以前物资匮乏、经济条件不好时,这个方法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吃肉”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补补身子。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面临的不是缺乏营养,而是营养过剩、肥胖、三高等问题。而且“贴秋膘”长出来的脂肪,并不是长在皮下脂肪上,而是长在了我们的内脏上!内脏脂肪的增加无疑于是加重了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患病机率,还容易导致脂肪肝的出现!2、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补的危害“贴秋膘”“冬季进补”除了能量过剩导致体重增加之外,各种营养素的不均衡也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发作或加重某些慢性病的症状。贴秋膘常以大鱼大肉的饮食为主。1)首先,这些食物本身含有大量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存在会升高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增加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2)其次,烹制大鱼大肉的菜肴过程中易加入过多的油、盐、酱油等调味品,对于本身患有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而适宜清淡饮食的患者而言,没有任何积极作用。3)特别是一些心血管患者,如果吃太多大鱼大肉,会直接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而且危害大的心脏病,季节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忽冷忽热会直接刺激血管强烈收缩、扩张,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荷。而当下,尽管立秋已过,但是气温依旧属于冷热交替,诱发冠心病概率本身就很大,如果饮食再不当,那么,冠心病发病率就会迅猛增加。3、深秋初冬应该注意什么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调用油量应不超过25到30克,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若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更应该相应减少油和盐的用量。膳食中的食盐增加会使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增加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心脑疾病患者应巧用油、减盐量。心脑血管患者在深秋初冬之季,应注意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食量,少吃油腻。可适当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天气逐渐转凉了,适当做些舒缓运动是会有好处,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比较温和的方式,既能锻炼身体调节血压,又减少危险。现如今“贴秋膘”“冬季进补”对于大多数健康人群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目前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营养状况也不存在不足,不需要额外的“贴秋膘”。高盐、高脂饮食是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风、痛风甚至某些癌症的危险因素,“贴秋膘”“冬季进补”不仅不能防病,反而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或加重原本的基础疾病。因此,超重/肥胖者不仅不适合贴秋膘,反而应当通过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的方法进行缓慢减重,使体重达到合理范围。
什么是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广义上来讲就是指脑血管的各种病变,它的覆盖范围很广,有些我们说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狭窄、脑动静脉畸形、脑动静脉瘘、脑动脉瘤,这些都是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表现为头晕、头疼,有些人表现为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有些人表现为颅神经的症状,也有些人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常见表现。
脑血管病的诊断它主要通过CT、磁共振,确切病因治疗,病因诊断主要通过脑血管的造影,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出来它到底是哪一种脑血管病变,而且通过造影大部分的脑血管病都可以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