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心血管内科 > 内科 > 心肌病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肛瘘术后半年大便失禁可能与手术损伤括约肌、瘢痕形成或神经功能异常有关,需通过肛门功能评估明确原因。常见处理方式包括生物反馈训练、药物控制和二次手术修复。
术中可能直接损伤肛门内括约肌或外括约肌,导致控便能力下降。表现为排便急迫感、稀便时漏粪,肛门指诊可触及肌肉缺损。轻度损伤可通过肛门收缩锻炼改善,严重者需行括约肌成形术,使用吻合器或缝合技术重建肌肉连续性。
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形成的坚硬瘢痕可能限制括约肌弹性,降低肛门闭合压。常见肛门狭窄伴排便困难与失禁交替出现。需定期扩肛治疗,配合瘢痕软化膏(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顽固性狭窄需手术松解瘢痕。
手术操作可能影响阴部神经或骶神经传导功能,导致感觉性失禁。特征为无便意漏粪,肛周皮肤感觉减退。可尝试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电刺激治疗。顽固病例需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后行骶神经调节术。
未彻底清除的感染灶可能导致括约肌持续炎症,影响功能恢复。伴随肛门分泌物增多、局部红肿热痛。需复查肛周MRI明确脓肿,必要时引流并口服左氧氟沙星片,感染控制后失禁症状可能缓解。
长期炎症或手术创伤可能降低直肠储便功能,引发急迫性失禁。表现为便次增多、排便反射亢进。可口服蒙脱石散改善粪便性状,配合洛哌丁胺胶囊调节肠蠕动,严重者需直肠悬吊手术。
术后患者应保持每日肛门收缩训练(凯格尔运动),每次收缩维持10秒,重复20-30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增加燕麦、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排便后使用温水清洗,避免用力擦拭。定期复查肛门直肠测压和超声,若持续6个月无改善需考虑功能性手术干预。夜间可使用肛门塞减少污染,白天佩戴吸水护垫时应每小时检查皮肤状况。
心肌缺血患者一般不需要刻意高枕睡觉,但若合并心力衰竭或肺淤血症状时可适当垫高枕头。心肌缺血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典型表现为胸闷、胸痛,睡眠姿势需根据个体症状调整。
无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患者平卧位通常不会加重症状,枕头高度以维持颈椎自然曲度为宜。过高枕头可能导致颈部肌肉紧张,反而影响睡眠质量。夜间若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可尝试将床头整体抬高15-30度,有助于减轻胸腔压力。合并胃食管反流者也可采用左侧卧位配合适度垫高床头。
存在明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时,提示可能伴有左心功能不全。此时抬高枕头能减少回心血量,缓解肺淤血症状。但需注意长期保持过高枕头可能引发颈椎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改善心功能,而非单纯依赖体位调整。睡眠中频繁憋醒或需持续半卧位者应及时就医评估心功能。
心肌缺血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饱餐和情绪激动。睡眠环境宜安静黑暗,室温维持在20-24摄氏度。建议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后制定个体化睡眠方案,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若调整睡姿后仍有胸闷症状,需考虑使用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并及时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
检查胸部症状通常建议挂胸外科或呼吸内科,具体科室选择需结合症状特征,可能与胸部外伤、肺部感染、胸膜炎、乳腺疾病、心脏疾病等因素有关。
胸外科主要处理胸部器官的结构性病变或外伤。若出现胸部疼痛伴随局部红肿、肋骨压痛、胸部变形等症状,可能与肋骨骨折、气胸、纵隔肿瘤等疾病有关。胸外科医生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或手术修复。对于乳腺肿块、男性乳腺发育等乳腺相关问题,部分医院也归属胸外科诊疗范围。
呼吸内科侧重胸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咳嗽伴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等非感染性疾病。医生会通过听诊、肺功能检查、痰液分析等手段明确诊断,并制定抗感染或对症治疗方案。
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心悸等症状可能与心绞痛、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相关。心血管内科医生会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必要时进行冠脉造影。对于急性胸痛患者,需优先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情况。
女性乳房胀痛、乳头溢液、可触及肿块等症状建议首选乳腺专科。乳腺增生、乳腺炎、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疾病可通过触诊、乳腺超声或钼靶检查诊断,乳腺癌等恶性疾病需进行病理活检。部分医院将乳腺科独立设科,未设立时可选择普外科就诊。
突发剧烈胸痛伴面色苍白、冷汗、意识模糊等表现时,应立即前往急诊科。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等急重症需紧急处理。急诊医生会快速完成生命体征监测、初步影像学检查,并协调相关专科会诊。
日常应注意避免胸部外伤,戒烟并减少油烟刺激,女性定期进行乳腺自检。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或饱食。检查当日建议穿着宽松衣物,携带既往病历资料和影像报告供医生参考。
小儿败血症的症状主要有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皮肤瘀点瘀斑等。败血症是细菌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繁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患儿需及时就医。
发热是小儿败血症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能超过38.5摄氏度,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发热通常持续存在,使用退热药物后效果可能不明显。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避免患儿脱水。
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这些症状表明感染已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家长需立即带患儿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败血症患儿常出现食欲减退、拒食、呕吐等症状,可能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家长应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肺部感染或脓毒症休克。家长需观察患儿呼吸频率,如每分钟呼吸超过40次应及时就医。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是败血症的严重表现,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些瘀点压之不褪色,多出现在四肢和躯干。家长发现此类症状应立即送医,避免延误治疗。
小儿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家长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带患儿就诊。治疗期间需保持患儿休息,提供易消化食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美罗培南等。恢复期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炎症指标。
骨折后出现骨痂影通常提示愈合过程启动,但需警惕骨不连、感染性骨不愈合、骨化性肌炎、骨肿瘤四种疾病。骨痂影是骨折修复中软骨内成骨的影像学表现,若伴随异常症状或延迟愈合需进一步排查。
骨折断端未形成有效骨痂连接称为骨不连,可能与局部血供不足、固定不稳定等因素有关。影像学显示骨折线持续存在且骨痂稀少,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和异常活动。治疗需手术清除纤维组织并植骨,配合体外冲击波或高压氧治疗促进愈合,常用药物包括骨肽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细菌感染导致骨痂形成障碍时称为感染性骨不愈合,常见于开放性骨折或术后感染。除骨痂影异常外,可见局部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等炎症表现。需彻底清创并长期使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严重者需植入抗生素骨水泥或进行皮瓣移植。
软组织异常骨化可能被误认为骨痂影,多因外伤后局部出血钙化引起。表现为关节周围硬结伴活动受限,影像学可见肌肉内云雾状钙化灶。急性期可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后期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功能,严重异位骨化需手术切除。
病理性骨折伴发的骨痂影可能掩盖原发肿瘤,如骨肉瘤、转移瘤等。需关注夜间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影像学可见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确诊需活检病理检查,治疗根据肿瘤性质选择放化疗或根治性手术,可能使用注射用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
骨折愈合期间应定期复查影像学,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活动。保持均衡饮食,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和钙质,如牛奶、鱼肉、豆制品等。吸烟饮酒可能影响骨愈合,康复期可进行医生指导下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出现异常肿胀、疼痛加剧或发热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