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心血管内科 > 内科 > 心包炎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小儿咳嗽厉害可通过保持室内湿度、调整饮食、拍背排痰、遵医嘱用药、雾化治疗等方式缓解。小儿咳嗽通常由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异物吸入、胃食管反流、支气管炎等原因引起。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增加空气湿度,湿度维持在50%-60%有助于稀释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空调直吹或接触冷空气刺激,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干燥环境可能加重气道黏膜损伤,导致咳嗽加剧。
选择温热的流质食物如梨汤、百合粥,避免辛辣或过甜食物刺激咽喉。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每日饮水量按体重每公斤50-80毫升计算。牛奶等乳制品可能增加痰液黏稠度,咳嗽期间建议暂时减少摄入。
家长将手掌拱起呈空心状,从背部由下向上轻拍,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操作时保持孩子头低位,有助于支气管内痰液松动。注意避开脊柱和肾脏区域,力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过敏因素引起可配合氯雷他定糖浆;痰液黏稠时可选用氨溴索口服溶液。需严格按医生指导的剂型和疗程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混合用药。
通过雾化器将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等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直接作用于气道。每次治疗10-15分钟,能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和炎症。使用后需清水漱口,防止药物残留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
家长需观察咳嗽频率、痰液颜色及是否伴随发热等症状。夜间可适当抬高床头30度减少胃酸反流刺激。若出现犬吠样咳嗽、呼吸费力或持续超过2周无改善,应立即就医排查喉炎、肺炎等疾病。日常避免接触二手烟、花粉等刺激物,流感季节前可接种疫苗预防。
病毒性角膜炎通常可遵医嘱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阿昔洛韦注射液、膦甲酸钠注射液、干扰素α1b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病毒性角膜炎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更昔洛韦注射液适用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该药能抑制病毒DNA合成,减轻角膜炎症反应。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血常规。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
阿昔洛韦注射液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具有显著疗效。药物通过干扰病毒DNA聚合酶发挥作用。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用药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眼部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复诊。
膦甲酸钠注射液可用于对阿昔洛韦耐药的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该药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但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使用期间需监测血钙、血镁水平。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
干扰素α1b注射液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抗病毒感染。适用于反复发作的病毒性角膜炎。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乏力等流感样症状。用药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休息。
利巴韦林注射液对多种RNA和DNA病毒有效,可用于重症病毒性角膜炎。孕妇绝对禁用该药,育龄期患者用药期间需严格避孕。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需定期检查血红蛋白。
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揉眼。外出佩戴防护眼镜减少刺激。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严格遵医嘱复查,出现视力下降、眼睑痉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佩戴隐形眼镜,毛巾等个人用品需单独使用并定期消毒。
3周岁宝宝晕车呕吐可通过调整乘车姿势、保持车内通风、分散注意力、适当进食、服用药物等方式缓解。晕车呕吐通常由前庭功能敏感、车内环境刺激、空腹或过饱、视觉信号冲突、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让宝宝坐在车辆前排中间位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固定身体,减少头部晃动。乘车时引导宝宝平视前方远处静止物体,避免低头看书或侧看窗外移动景物。前庭器官受到持续颠簸刺激时,保持头部稳定有助于减轻晕车症状。
行车前先开窗通风10分钟,行驶中保持空调外循环模式,避免车内存在汽油味、香水等刺激性气味。空气流通能减少迷走神经兴奋性,预防恶心呕吐反射。家长需注意调整出风口方向,避免冷风直接吹向宝宝面部。
准备宝宝喜欢的音乐、故事音频或互动玩具,通过听觉和触觉刺激转移其对身体不适的关注度。避免让宝宝长时间注视手机或平板电脑,闪烁屏幕可能加剧视觉与前庭信号冲突。家长可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保持宝宝清醒状态。
乘车前1小时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苏打饼干、馒头片等,避免空腹或食用高脂高糖食品。途中可含服话梅等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缓解恶心感。家长需随身携带清洁袋和湿巾,呕吐后及时清理口腔并补充少量温水。
严重晕车可遵医嘱使用茶苯海明栓剂、地芬尼多口服液或苯海拉明糖浆等抗组胺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庭神经兴奋性发挥作用。用药前需确认药品适用年龄,避免与感冒药等含相同成分的药物联用。晕车贴需贴于耳后无毛发处,下车后及时去除。
日常可带宝宝进行秋千、转椅等前庭功能训练,逐步增强平衡系统适应性。长途出行前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疲劳状态下乘车。若呕吐伴随发热、头痛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家长应记录晕车发作频率和诱因,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宝宝夜间咽喉炎可能会发烧。咽喉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发烧是常见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发热表现。
病毒性咽喉炎患儿可能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常伴随咽部红肿、干咳或声音嘶哑。这类发热通常持续2-3天,通过物理降温、适量饮水等措施可缓解。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咽喉炎更容易导致高热,体温可能超过38.5摄氏度,患儿可能出现咽痛拒食、扁桃体脓性分泌物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
部分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在咽喉炎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夜间哭闹、睡眠不安,而体温升高不明显。早产儿或营养不良患儿可能出现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手足发凉与低热交替出现。过敏体质儿童在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引发过敏性咽喉炎,这类情况通常不伴随发热。
家长应注意监测患儿体温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或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哺乳期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幼儿可适量饮用温凉流质食物。避免给患儿穿戴过多衣物,可采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但禁止使用酒精擦拭。咽喉炎期间应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注意观察有无皮疹、抽搐等并发症表现。
新生儿吐奶不一定是吃多了,可能是生理性胃部发育不完善或病理性胃肠疾病导致。吐奶常见原因主要有贲门松弛、喂养姿势不当、牛奶蛋白过敏、胃食管反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
新生儿食管下端括约肌发育不成熟,胃内容物易反流。表现为吃奶后少量奶液从嘴角溢出,通常不伴哭闹。家长需采用头高脚低姿势喂养,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立即平躺。若吐奶频繁影响体重增长,需就医排除病理因素。
奶瓶角度过大、含接乳头不紧密会导致吞入过多空气。表现为吃奶时发出响亮的吞咽声,吐奶常伴随打嗝。家长应保持婴儿头部高于胃部,奶瓶倾斜30度,母乳喂养时确保完全含住乳晕。每次喂奶后需重复拍嗝动作直至气体排出。
配方奶喂养婴儿可能对乳蛋白产生免疫反应。除吐奶外还可能出现血便、湿疹等症状。家长需更换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母乳妈妈应回避乳制品。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鼠李糖乳杆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严重时需用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胃酸反复刺激食管黏膜会导致吐奶呈喷射状,婴儿常表现为拒食、弓背哭闹。可通过食管pH监测确诊,轻症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中重度需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喂养时需少量多次,避免过度摇晃婴儿。
幽门肌层异常增厚导致梗阻,多在出生2-8周出现喷射性呕吐。特征性表现为饥饿但无法进食,右上腹可触及橄榄形包块。确诊需进行超声检查,通常需要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
家长应记录吐奶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选择合适奶嘴孔径避免流速过快。母乳喂养母亲需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配方奶喂养需按时消毒器具。每次喂奶量控制在90毫升以内,间隔2小时以上。若吐奶伴随发热、嗜睡、体重不增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排查肠梗阻、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日常可给婴儿做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睡眠时保持右侧卧位减少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