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伴随的常见症状,医学上称为发热,可能与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有关。发热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中枢体温调节异常等原因引起,体温超过37.3℃时可判断为发热。
病毒或细菌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伴随咽痛、咳嗽,肺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泌尿系统感染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病毒感染可遵医嘱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利巴韦林片,细菌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感染控制后体温通常逐渐恢复正常。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可能引起长期低热。这类发热多伴随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可能与自身抗体攻击正常组织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甲氨蝶呤片、来氟米特片调节免疫,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可能表现为持续发热,实体肿瘤晚期也可能出现癌性发热。这类发热通常反复出现,伴随体重下降、夜间盗汗。需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包括化疗药物如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阿糖胞苷等。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可能导致中枢性发热,常见于脑外伤、脑出血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这类发热对常规退热药反应较差,体温波动与外界环境相关。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颅内感染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
部分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出现在用药后7-10天,可能伴随皮疹、关节痛。停用可疑药物后体温多在48小时内下降,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治疗。
发热期间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粥类、汤类。适当减少衣物帮助散热,但需避免受凉。体温超过38.5℃可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抽搐、皮疹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测量体温需避开剧烈运动、餐后等可能影响结果的时间段,不同部位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