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淋巴结肿大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免疫反应、疫苗接种反应、血液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儿童淋巴结肿大的最常见原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局部感染可引起邻近淋巴结反应性增生;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全身性感染可导致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感染性淋巴结通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抗感染治疗后多可消退。
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暂时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接种卡介苗后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也会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通常伴随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表现为淋巴结持续性肿大。这类疾病往往伴随长期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需要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
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实体肿瘤转移至淋巴结时,可表现为质地坚硬、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这类淋巴结多呈融合状,活动度差,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引起颈部淋巴结结核,表现为成串排列的淋巴结肿大,后期可能形成冷脓肿或窦道。弓形虫、猫抓病等特殊感染也需要通过血清学检查或病原学检测进行鉴别。
家长发现儿童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大小、质地、活动度及伴随症状。直径超过1厘米、持续增长超过2周、质地坚硬或伴有长期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日常应保证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蛋白质,避免反复揉搓肿大淋巴结。急性期可局部冷敷缓解不适,但禁止自行热敷或挤压。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