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会出现哪些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免疫反应,主要症状包括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严重时可导致核黄疸。关键处理方式为蓝光治疗、输血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1.黄疸
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是典型表现,皮肤和眼白明显发黄,胆红素水平快速上升。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2.9mg/dl,早产儿超过15mg/dl需警惕。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超过5mg/dl时提示病情进展迅速。
2.贫血
血红蛋白低于145g/L属于异常,重度贫血可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网织红细胞计数超过6%提示溶血活跃。部分患儿会出现心跳过速、喂养困难等组织缺氧表现。
3.肝脾肿大
触诊可发现肋缘下超过3cm的肝脾肿大,超声显示器官体积增大。这是红细胞破坏后髓外造血代偿的表现,伴随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快等影像学改变。
4.核黄疸警告体征
当胆红素穿透血脑屏障时,患儿出现嗜睡、肌张力低下、高声哭叫等症状。后期可能发展为角弓反张、发热和抽搐,提示已造成基底神经节损伤。
治疗采用三阶梯方案:蓝光治疗每日12-24小时,波长425-475nm的特殊蓝光最有效。输血治疗包括红细胞悬液、血浆置换和换血疗法,血红蛋白低于80g/L时考虑实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5-1g/kg可阻断抗体破坏红细胞。
预防重点在于产前抗体筛查,O型血或Rh阴性孕妇需在孕28周和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母乳喂养者需监测黄疸变化,暂停母乳可帮助鉴别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出院后每周复查血红蛋白直至出生后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