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肌间隙感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咬肌间隙感染主要表现为面部肿胀、疼痛和张口受限,严重时可能伴随发热和全身不适。及时就医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局部处理和手术引流。
1. 面部肿胀和疼痛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角附近,感染后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导致明显肿胀。肿胀多呈弥漫性,皮肤发红发热,触诊有硬结感。疼痛呈持续性跳痛,咀嚼或按压时加剧。早期可尝试冷敷缓解肿胀,口服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镇痛。
2. 张口受限
炎症刺激咬肌痉挛会导致张口困难,严重者仅能张开1-2指宽度。这种情况可能影响进食和言语功能。建议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果蔬汁,避免咀嚼动作。热敷患侧颞下颌关节区域,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促进肌肉放松。
3. 全身症状
当感染扩散可能引起38℃以上发热、寒战等全身反应。血常规检查常见白细胞计数升高。需静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或克林霉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出现脓液积聚时需手术切开引流,术后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
咬肌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感染扩散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预防重点在于及时治疗龋齿、智齿冠周炎等口腔病灶。日常保持口腔卫生,每半年进行一次牙科检查。若面部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急诊处理防止感染蔓延至咽喉部。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1-2周可痊愈,延误处理可能导致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